班组规模、生产线、地点、产品等对效率的影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开始研究影响生产线效率的因素,特别是员工增值时间的百分比。在这方面,我有一个很好的数据集,有 53 个观察结果。其中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线的速度。更快的生产线不仅更容易优化,而且也能为优化带来更多好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班组的规模,并对日本和德国、总装和分装以及乘用车和商用车进行比较。

班组规模

影响效率的因素之一是车间最基层班组的规模。一个办组长负责多少名操作工?似乎班组规模越小,就能为工人提供更快更好的支持,从而提高效率。每个班组长负责的操作员人数在 2 到 6 人之间似乎是最好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我的博客文章《丰田的班组结构》。

Effect of Team Size on Value Added Work

生产线类型(总装或分装)

另一个因素是生产线的类型。在这里,要区分它是总装线,还是分装线或预组装线。总装线不一定是公司的最终产品,它只是工厂的最终产品。换句话说,发动机装配线对于发动机厂来说是总装线,但如果汽车厂也生产发动机,则只是分装线。

我们的假设是,管理层对总装线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之前的任何生产系统或子装配线。毕竟,产品从哪里出去,钱就从哪里来。如果产品出不去,问题和投诉就会接踵而至。因此,总装线通常比分装线更接近工厂经理的核心。

数据确实支持这一假设,尽管我不得不承认,与 47 个总装相比,只有6个分装的数据,统计意义并不明显。但似乎除了一个子装配线外,其他所有子装配线的增值百分比都不如总装配线的趋势线。只有一个子装配线勉强超过了总装的趋势线。

总体看来,总装线的表现略好于子装配线,尽管差距不是特别大。由于只有六个数据点,结果的可信度也较低。由于数据点较少,子装配线本身的趋势线实际上具有误导性。

产品类型(乘用车或商用车)

产品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有区别吗?由于我在汽车行业花费了大量时间,我的大部分数据都与汽车有关。我有 43 条乘用车相关生产线和 9 条商用车(卡车、公共汽车、面包车等)的数据。

我的经验是,商用车装配线的效率通常较低,但这些装配线的节拍时间通常也比乘用车慢。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查看趋势线,它们几乎完全相同。对于相同的节拍时间,商用车和乘用车在增值时间上没有明显的预期差异。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商用车工厂往往比较混乱。

地点(日本或德国)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工厂和德国工厂的区别。为什么是日本和德国?因为我在参观日本和德国汽车工业时中掌握了大量日本德国的数据。至于美国,你们得等我参观完美国汽车工业之后再说。但美国太大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遍美国。

我有 34 个来自德国的数据和 19 个来自日本的数据,因此对结果很有信心。这显然是有区别的。日本工厂的平均增值时间比德国工厂高出 10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一家典型的德国工厂需要五名操作员,而日本只需要四名。同样的增值工作,劳动力成本降低 20%,这很不错。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有更多的支持人员来实现更好的业绩,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利润仍高于德国工厂的平均水平。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效率比德国高呢?这肯定不是因为那里太阳升起得早。我猜是因为日本人注重细节的文化。我曾写过一篇关于 “Monozukuri – 日本工作伦理 “的博文,其中介绍了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德国人也喜欢关注细节,但主要是关注汽车的设计,而不是汽车的制造。

那么,也许你会问,如果这是一种文化,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丰田和日产在增值时间百分比方面名列前茅,但你会发现有一个蓝点也不错,那就是宝马的莱比锡工厂,紧随其后的是慕尼黑的宝马(当然,我也有关于它们的博文)。虽然日本文化有利于高效的装配线,但在其他地方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美国有通用与丰田的合资企业NUMMI,德国有宝马(慕尼黑和莱比锡),还有更多优秀的公司和工厂也能达到与丰田(高冈和堤县)类似的表现。但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需要注重细节。

因此,总体而言,快速生产线造就高效生产线,分装比总装稍差,日本制造业在很多方面都比德国做得好。但在德国或其他地方,改进并非不可能!现在,走出去,通过注重细节,给生产线提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组织你的行业!

 

Translated by Xie Xuan

 


了解 AllAboutLean.com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Cookie Consent with Real Cookie Banner